最新目录

失意,“狂热分子”的诞生

来源:分子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狂热分子》一书系统论述了群众运动的共有特征以及“皈依”群众运动的“狂热分子”的人格特质。“狂热分子”大致经历这样的诞生模式:生活中的失意感→对现实的强烈否定→融

《狂热分子》一书系统论述了群众运动的共有特征以及“皈依”群众运动的“狂热分子”的人格特质。“狂热分子”大致经历这样的诞生模式:生活中的失意感→对现实的强烈否定→融入群众运动→获得否定自我的满足感→狂热引发的群众暴力事件。

“失意”是该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失意感是狂热的源泉。一个群体中,总会有少部分成员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对当下生活现状的强烈不适,他们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对“现在”强烈不满。霍弗称他们为“畸零人”——他们被世界抛弃,他们也抛弃世界。他们渴望改变和毁灭现有的一切。这种失意以及由失意引发的“渴望”,促使“畸零人”成为群体运动潜在的皈依者。

陈胜、吴广在被逼无奈之下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洪秀全三次乡试落选而谋求变革。反过来看,当下生活中得到自我满足和价值实现的人,一般都不会或者很难投身群众运动,因为他们缺少狂热的动机——失意感。

一个潜在的皈依者投入群众运动之后,“自我否定”的快感便随之而来。狂热者撕去自我的特殊性,完全同化到群体中去,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通过集体认同,某个人不再是他自己,尤其不再是原来那个一无所成或一无所有、没有现实存在意义的自我。他成了群体的一部分、某个永恒之物的一部分。自我否定帮助皈依者获得了摆脱失意的快感。

如果集体认同进一步升温,群体成员就会获得来自群体的超额勇气,来做独立个人不敢做的事。所以,我们看到群众运动常常伴随着暴力事件的发生。当然,并非所有群众运动都演变成为暴力事件。

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他们制造的血腥越多,“就愈需要相信他们的原则是绝对正确的,他们才会心安理得,有力量继续向前冲。他们不是因为相信民主是一种宗教性真理才流那么多血;他们是因为害怕,才去试着相信民主是宗教真理和制造那么多血腥。”这就如霍弗所说:“人需要有狂热的信仰才能使他的懦弱站得住脚。”这个也可用来解释在南京大屠杀时中,日军做出那么多丧尽天良的行为时,他们内心的一种状态。

2011年8月伦敦的示威活动演变为暴力事件,100多名青年在夜色中焚烧警车和沿街建筑,切断交通,劫掠数十家店铺。如果在平时,这些普通的年轻人断然没有打砸抢的勇气;但在骚乱之中,即使平日很守法的市民也保不准会去“凑凑热闹”。群众运动中,个人行动,集体买单。

综上所述,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导致某些社会成员出现失意感,他们强烈渴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投身群众运动以求得对自我的否定,自我否定伴随着对所在群体的高度认同,从而获得从事违法和暴力的勇气。失意,是“狂热分子”的原初动因。

《狂热分子》一书系统论述了群众运动的共有特征以及“皈依”群众运动的“狂热分子”的人格特质。“狂热分子”大致经历这样的诞生模式:生活中的失意感→对现实的强烈否定→融入群众运动→获得否定自我的满足感→狂热引发的群众暴力事件。“失意”是该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失意感是狂热的源泉。一个群体中,总会有少部分成员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对当下生活现状的强烈不适,他们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对“现在”强烈不满。霍弗称他们为“畸零人”——他们被世界抛弃,他们也抛弃世界。他们渴望改变和毁灭现有的一切。这种失意以及由失意引发的“渴望”,促使“畸零人”成为群体运动潜在的皈依者。陈胜、吴广在被逼无奈之下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洪秀全三次乡试落选而谋求变革。反过来看,当下生活中得到自我满足和价值实现的人,一般都不会或者很难投身群众运动,因为他们缺少狂热的动机——失意感。一个潜在的皈依者投入群众运动之后,“自我否定”的快感便随之而来。狂热者撕去自我的特殊性,完全同化到群体中去,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通过集体认同,某个人不再是他自己,尤其不再是原来那个一无所成或一无所有、没有现实存在意义的自我。他成了群体的一部分、某个永恒之物的一部分。自我否定帮助皈依者获得了摆脱失意的快感。如果集体认同进一步升温,群体成员就会获得来自群体的超额勇气,来做独立个人不敢做的事。所以,我们看到群众运动常常伴随着暴力事件的发生。当然,并非所有群众运动都演变成为暴力事件。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他们制造的血腥越多,“就愈需要相信他们的原则是绝对正确的,他们才会心安理得,有力量继续向前冲。他们不是因为相信民主是一种宗教性真理才流那么多血;他们是因为害怕,才去试着相信民主是宗教真理和制造那么多血腥。”这就如霍弗所说:“人需要有狂热的信仰才能使他的懦弱站得住脚。”这个也可用来解释在南京大屠杀时中,日军做出那么多丧尽天良的行为时,他们内心的一种状态。2011年8月伦敦的示威活动演变为暴力事件,100多名青年在夜色中焚烧警车和沿街建筑,切断交通,劫掠数十家店铺。如果在平时,这些普通的年轻人断然没有打砸抢的勇气;但在骚乱之中,即使平日很守法的市民也保不准会去“凑凑热闹”。群众运动中,个人行动,集体买单。综上所述,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导致某些社会成员出现失意感,他们强烈渴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投身群众运动以求得对自我的否定,自我否定伴随着对所在群体的高度认同,从而获得从事违法和暴力的勇气。失意,是“狂热分子”的原初动因。

文章来源:《分子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fzkxxbzz.cn/qikandaodu/2021/0105/476.html



上一篇:《狂热分子》的启示
下一篇:星座

分子科学学报投稿 | 分子科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科学学报版面费 | 分子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分子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子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