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基于语言学、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对于史前中华

来源:分子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语言溯源对于文明演化的重构。 法国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团队运用谱系分类法对古汉语、古藏语和古缅甸语等50种汉藏语系语言的

1.语言溯源对于文明演化的重构。

法国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团队运用谱系分类法对古汉语、古藏语和古缅甸语等50种汉藏语系语言的数据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汉藏语系起源于种植粟的农业人口,他们生活在磁山文化晚期和仰韶文化早期的黄河流域;并经过长期的演化历程,形成了如今的汉语、藏语、缅语等。这项研究中,List 团队研发了一套针对性的标注方法,然后,通过运用系统发生学方法,推测、构建了语言演化的谱系。

研究人员特别考察了诸多有关农耕家庭的词汇,以解释农业发展与语言演化的关系。在他们所构建的谱系中,至少六项驯化物种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古词,包括粟(小米)、猪、绵羊、水稻、牛和马,考古学上,这些物种也的确在当时被驯化。粟、猪、绵羊等词甚至在7200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原始语系中,但最早讲汉藏语的祖先,并不知道“水稻”。这些词语来源于农耕民族,按时间和地点推算,他们属于晚期磁山文化和早期仰韶文化。这一语言产生后,主要分化为两支,东支演化为汉语,而西支则演化出了包括藏语、缅甸语在内的多种语言。公元前1400年(当时为商朝),汉文字诞生,从此东支汉语的传播势不可挡,邻近地区的少数族语很快被同化。而西支则在多样性上发展壮大,部分原因在于文字产生的较晚。

由此可见,从文明发展演化和人类迁徙路线看,汉藏语系最早可追溯到山东麓的磁山文化人群,而后随古人类沿着太行山东麓南下,而后分化为东西两支。东支在黄土高原以东地区继续发展,最终演化出华夏族和汉语。西支沿渭河流域西进,到达甘青地区马家窑一带继续繁衍,而后向青藏、四川、云南地区及境外的缅甸、印度东南部多方向发展和传播,居住人群逐渐演化出汉藏语系其他语族。

图一:汉藏语系演化路线

2.分子人类学对于文明演化的重构。

复旦大学古人类学家,分子人类学届权威李辉教授提出,我们东亚人的祖先大约在2万到3万年之间从云南地区进入中华大地,他们是西亚史前人群的后代,也许是因为当时要适应云南炎热和潮湿的气候,他们体内的EDAR1这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这是一个控制外胚层的重要基因。2013年,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科研团队和哈佛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发现了这个突变,以及突变发生的时间点和对人种产生的影响。这个EDAR1这个基因突变不仅使得我们的发形发色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东亚人,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使得东亚人与欧洲人在排汗功能上产生了巨大差异。我们的祖先皮肤通透性增强,变得容易出汗,他们可以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而西亚和欧洲人的出汗散热能力大大不如东亚人。

我们的祖先进入中华大地后,文明并没有马上出现,他们还是以原始部落的形式慢慢扩散着。因为当时是冰川期的鼎盛期,气候极其寒冷,我们的祖先只能勉强生存而已。李辉介绍说,一直到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气候开始变暖,农业起源并发展起来。中华文明才开始孕育。

目前从古人类基因和考古学资料综合来看,在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文明在北方是起源于桑干河的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最典型的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的泥河湾地区。那里的先民成功地驯化了小米,爆发了农业革命,被成为汉藏文化族群。河北省阳原县的泥河湾地区是一个人类文明的摇篮。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属于直立人的北京猿人也在桑干河流域附近活动。在1.2万年前那里又成为了现代人的乐园。过去我们都认为人类文明会诞生在大河大江边,但是事实上它们会出现在小河小江流域,因为大江大河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文明萌芽容易被打断。

图二:汉藏语系源头磁山文化人群

根据古人类基因分析,在北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桑干河流域的磁山文化向南北扩张分化为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是距离今天5-6千年前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早期文明。仰韶文化是5-6千年前,在黄河中游流域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文明,后来演化出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后岗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在之后的文明融合中,红山文化的部落可能战胜了仰韶文化的部落,逼迫仰韶文化的部落西迁形成马家窑文化。李辉说,藏族就是西迁的仰韶文化贵族阶层繁衍的西羌后代之一。从考古学证据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藏族的文化中浓浓的仰韶文化的留存,比如藏族传统的双鱼捧日图可能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双鱼捧日盆有关;还有圆圈形的锅庄舞等,都是仰韶文化中的独特文化表现,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所描绘。在南方,发源地在湖南的沅江一带,那里的先民成功地驯化了大米,那里的文化被称为是彭头山文化-高庙文化,人群被称为苗瑶文化族群。发源地在浙江北部平原一带,那里的先民最先驯化了糯米,那里的先民被称为侗傣文化族群。在之后的文明融合中,起源于沅江流域的苗瑶族群被北方群体融合。今天的苗族很可能就是高庙文化贵族的后裔,他们在政治上被边缘化后,迁往了湘西的山区里,很多苗族部落的图腾与高庙文化的文物非常相似,特别是凤鸟和八角星的图像非常类似;起源于浙江一带的侗傣文化族群,在红山文化南下的激发下,产生了有名的良渚文明。

文章来源:《分子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fzkxxbzz.cn/zonghexinwen/2021/0324/724.html



上一篇:俄工兵在叙利亚摧毁一座武装分子曾驻守的洞穴
下一篇:生命复杂系统为何抗干扰?跨学科研究揭示多层

分子科学学报投稿 | 分子科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科学学报版面费 | 分子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分子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子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