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子科学学报》栏目设[09/30]
- · 《分子科学学报》收稿方[09/30]
- · 《分子科学学报》投稿方[09/30]
- · 《分子科学学报》征稿要[09/30]
- · 《分子科学学报》刊物宗[09/30]
诈骗分子为何屡屡得逞?驻日本使馆带您破解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海外侨胞多少都遭遇或听说过各种电信诈骗,一些侨胞能够及时识破骗局或向使领馆咨询,而一些侨胞对诈骗分子的谎言深信不疑,损失惨重。 驻日本使馆曾多次发布防诈骗领
近年来,海外侨胞多少都遭遇或听说过各种电信诈骗,一些侨胞能够及时识破骗局或向使领馆咨询,而一些侨胞对诈骗分子的谎言深信不疑,损失惨重。驻日本使馆曾多次发布防诈骗领事提醒,呼吁旅日侨胞提高警惕、严防诈骗。
本期提醒将继续带领大家深挖诈骗套路,破解谎言,让大家能够一眼识破诈骗分子的伎俩。希望广大旅日侨胞认真阅读,广泛转发,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财产安全。
01诈骗分子靠什么方法诈骗?
诈骗起点千千万,万变不离一个“假”字。如果一个陌生人要求转账汇款,人们都会断然拒绝,而诈骗分子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假戏真做”,让受害人觉得“真”,进而答应诈骗分子的一切要求。
1.假身份。
树立一个假身份是诈骗的开始。他(她)可以是秉公办案的公检法人员,温柔多金的男(女)朋友,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可爱迷人的网络主播,精通投资的理财师,身世凄惨的普通人……然而他们的真实面目都只有一个:诈骗分子。
俗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诈骗团伙有完善的剧本,丰富的人设资料,可以让你对他的身份深信不疑。而一旦你对他们的“人设”产生了信任,就会下意识地忽略他们话中的疑点。
(伪装成警察的诈骗分子)
2.假证件,假公文。
为了博取受害人的信任,诈骗分子会出示一大堆证件文件:警官证、逮捕令、保密协议、法院传票、工作证、公司执照……很多人在看到这些材料之后,就对对方的身份深信不疑,彻底丧失警惕心。下面这些资料,都是诈骗分子根据受害人提供的个人信息伪造出来的假文件!
(各式假公文)
3.假故事。
上面的假公文配上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可以从理性和感情两方面对受害人进行“洗脑”。无论说你是重大案件的涉案人员要配合调查,还是说自己精通投资内幕、可以带你赚钱,或是说最近手头拮据需要接济,亦或是高价换汇、刷单挣钱……不管诈骗分子说得多么头头是道、天花乱坠,都只是为了最后的目的:骗取钱财!
(伪造自杀情节,利用同情心诈骗)
4.假平台,假APP。
假平台(APP)多见于虚拟货币(如比特币)投资诈骗和非法赌博、直播网站、刷单诈骗等。犯罪团伙会先建立一个虚假的投资平台,诱骗受害人前来投资、下注或观看视频等。此类平台往往先以提现等蝇头小利“回馈”用户,一旦受害人追加大额投资,则动辄无法提现,或需要追加“保证金”,甚至整个平台凭空消失。一些非法APP还会盗取用户手机信息,再通过曝光隐私信息威胁用户。
5.假威胁。
诈骗分子对受害人的“威胁”一般分为两种:配合诈骗过程的“表演”,和诈骗被识破后的“恐吓”。在行骗过程中,诈骗分子会不停地警告受害人如果不执行指令,将会被拘捕、判刑,绝对不能对外界透露相关信息,必须时刻报告自己的活动。更有甚者,在已骗得受害人钱财后,还指示受害人联系家人声称自己被绑架,索要赎金,再次行骗。
如诈骗被识破,诈骗分子也会以“我是XX黑社会的,我知道了你的住址,不给钱我就上门”等威胁受害人。此类威胁在裸聊诈骗中尤其常见。
(诈骗分子伪装成检察院人员,对受害者进行精神控制)
02 诈骗分子的方法为什么能够得逞?
诈骗分子的上述手段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精准抓住了以下几点。
1.恐惧心理。
冒充公检法和使馆人员的诈骗,是在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在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安分守己、合法谋生,突然被告知自己卷入重大案件会被判刑,第一反应就是害怕。当人处于恐慌状态时,往往无法做出理智的判断,只能一步步掉入诈骗分子的陷阱。
文章来源:《分子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fzkxxbzz.cn/zonghexinwen/2021/051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