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子科学学报》栏目设[09/30]
- · 《分子科学学报》收稿方[09/30]
- · 《分子科学学报》投稿方[09/30]
- · 《分子科学学报》征稿要[09/30]
- · 《分子科学学报》刊物宗[09/30]
重医二院·聚焦前沿 | 第52期 分子诊断助力治疗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所有癌症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于我国乃至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治疗已成为肺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之一。然而,由于不同的突变驱动因素,同一
在所有癌症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于我国乃至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治疗已成为肺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之一。然而,由于不同的突变驱动因素,同一类型的肺癌有不同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罕见基因突变的患者,由于诊断难度大,治疗药物有限,就医更加困难和耗时,也可能影响他们的生存期。
7月24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杨振洲教授带领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血管生成》(影响因子IF=9.596)化疗成功治疗ALK/EGFR双突变PD-L1强阳性肺腺癌。”该研究首次报道了ALK/EGFR双突变PD-L1强阳性肺腺癌的治疗探索:通过基因分子诊断,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的诊疗方案,最终使患者的肿瘤得到明显缓解,其治疗模式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对此类罕见病的治疗产生了全新的影响。基因突变肺癌。
24 岁女性患有先进的 肺癌全身多发转移
如何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据了解,论文《成功管理ALK/EGFR双突变肺腺癌和PD-L1强阳性肺腺癌》(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lung adenocarcinoma with ALK/EGFR co-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改变和PD-L1过表达)合著者何恒秋、杨文迪、黄玉生、张晓月、彭元,通讯作者为杨振洲教授。本次研究对象王女士(化名),年仅24岁,身体健康,无吸烟史,无肿瘤家族史。 2020年3月,患者出现刺激性干咳两个多月。经重庆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经深入检查,确诊为晚期肺癌,双肺、纵隔淋巴结、双侧肾上腺、胰腺、多发骨转移。
杨振洲教授介绍,目前肺癌的综合治疗主要是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但如何安排以上治疗,充分实现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生存仍然是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给王女士一个更精准、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杨振洲教授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明确了驱动基因的类型,然后进行了后续的精准治疗。
治疗方案的多技术评估
突破双驱动基因突变患者的治疗
常见肺癌 突变基因包括EGFR、ALK等。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低突变频率肺癌驱动基因被发现。它们的发生率往往低于3%,有的甚至低于1%。称之为“稀有靶点突变”。虽然他们的总体比例很小,但由于肺癌人群众多,具有罕见突变的患者人群也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患者王女士的基因检测显示她有ALK和EGFR基因突变,PD-L1强阳性。 ALK和EGFR双驱动基因突变是肺癌中罕见的分子事件,发生率仅为0.3%~15%左右。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指南,靶向治疗应该是驱动基因阳性的肺癌患者的首选。然而,双驱动基因突变患者的靶向治疗选择一直存在争议,多项研究表明,PD-L1强阳性可能表明靶向治疗无效。靶向治疗能否顺利进行?如何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无指南和相关报告作为参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杨振洲教授和他的团队利用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检测驱动基因下游激活信号通路,提供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抗肿瘤治疗。血管生成疗法。充分评估了治疗方案的多项相关预测指标,为患者综合制定了精准的靶向治疗方案。
杨振洲教授团队根据预先制定的治疗方案,先后进行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并定期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任何时候。 2020年5月第一次疗效评价:患者右肺中叶病灶较以前小(约54×42mm~约44×31mm),转移病灶均较以前小,咳嗽明显减轻; 2020年8月复查:右中叶病灶进一步缩小(约12×11mm大小),转移病灶也有不同程度缩小。胸部病??灶放疗后,2020年10月复查原发灶和转移灶稳定,疗效评定为病情稳定。
分子诊断助力规范诊疗
实现个体化精准肿瘤狙击?
教授杨振洲患者王女士制定的精准个体化综合治疗,显着减少了患者的肿瘤病变(如下图)。经定期随访,病情仍处于稳定状态。这充分说明基于分子诊断和多学科讨论的个体化治疗可以为罕见基因突变分子事件患者提供最佳的诊治方案。
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杨振洲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积累,癌症中心团队不仅在肺癌的发展、诊疗探索、肿瘤放射防护等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的全面爆发,而且还在不断为癌症研究做出贡献。全民健康拥有大量原创成果。据悉,今年1月,首个“全脑放疗(WBRT)同步厄洛替尼vs单独WBRT治疗NSCLC脑转移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也被牵头由 Neuro- 在线发表于 Oncology 杂志 (IF=12.30)。本研究是该团队针对具有ALK/EGFR双突变且具有强PD-L1阳性罕见基因背景的肺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研究的后续研究。
文章来源:《分子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fzkxxbzz.cn/zonghexinwen/2021/0818/1182.html